Phone: Email:

山西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08 21:58:17 46
招生电话:0351-7018101,0351-7011886
电子邮箱:zb@sxu.edu.cn

山西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其悠远的文脉可以上溯至明清时期的晋阳书院、三立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学校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是中国近代大学创办的第二所译书院,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大学名宿云集,人才辈出。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山西大学辗转多地,坚持办学,众多师生参加抗战,投身民主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六个学院,教职员工增至1000余人,在校生达到近2200人,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冶金工程系并入北京钢铁学院、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独立建院,山西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大学办学成绩斐然,先后实现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院士、国家级科技大奖等一系列重大突破。1998年,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5年,成为最早的一批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初心如磐,步履铿锵,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

历经世纪沧桑,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起点上,学校正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向着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迈进。

学校现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2个交叉学科博、硕士点。哲学、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光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前1%。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山西大学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415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36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5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77人。设有本科专业87个,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国家级一流专业42个,省级一流专业31个。物理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近130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先后获得金银铜牌十余枚。

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承担了地基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任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2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国有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十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山西省十多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山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山西大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现有教职工3265人,专任教师2083人,高级职称教师122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百余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2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国内外合作。近年来,深入落实部省合建工作部署,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同美、日、韩、英、法、德、加等国家和地区的近10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长短期在校国际留学生达千余人。建有美国北卡夏洛特汉语中心、东帝汶商学院孔子课堂。学校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渠道,与十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山西大学目前拥有坞城校区、东山校区、大东关校区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08亩,建筑面积116.64万平米,是全国文明校园、山西省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56亿元,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达到21259台(套)。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图书230万册,电子期刊110万册。

欣逢盛世,高歌前行。今天的山西大学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奋进,谱写兴学育人的崭新篇章,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长致辞
  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根本的就在于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征。山西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进取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山大精神”,这就是我们广泛认同的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这一文脉,不仅在校园内生生不息,而且在历界学子、校友中传承,成为山西大学薪火相继、永葆生机的灵魂,成为山西大学增强向心力、扩大影响力的根基。
现任领导
王仰麟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黄桂田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分管部门:审计处。李富明 党委副书记负责意识形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学生管理工作。分管部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处)、机关党委、教辅党委、团委(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法律事务办公室、附属中学。张天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负责党建、组织、统战、学术委员会、师德师风、人力资源、出国人员备案审批工作。分管部门:组织部(党校)、统战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职称工作办公室)、绩效考核与评价中心。臧运峰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主持纪委工作。程芳琴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财务、合作交流、产学研合作、资产经营、校友联络、继续教育工作。分管部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国内合作与交流处、技术开发与产业管理处、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发展基金会)、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卢宇鸿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安全生产、后勤保障、校园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分管部门:保卫武装部(处)、后勤党委、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东山校区建设办公室、校医院。孙    岩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部省合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研究生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分管部门: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社会科学处、学术期刊社。马    杰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本科生教育、毕业生就业、1331工程、自然科学及工科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工作。分管部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科学技术处、师资培训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郝    平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离退休、工会、资产管理工作,筹建山西大学博物馆。分管部门: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工作处、工会、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图书馆、档案馆、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历任校长
1902年3月至1902年5月姚文栋姚文栋(1853—1929)1902年3月至1902年5月出任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
1902年5月——1906年7月沈敦和沈敦和(1855—1928),1902年5月至1906年7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督办。
1904年春——1905年 9月杨熊祥杨熊祥(?—1928),1904年春至 1905年 9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5年9月—— 1906年8月傅岳棻傅岳棻(1878—1951), 1905年 9月至 1906年 8月代理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6年7月——1907年丁宝铨丁宝铨(1869—1919),1906年7月至 1907年春出任山西大学堂督办。
1906年8月——1909年9月解荣辂解荣辂(?—1920),1906年8月至 1909年9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9年9月——1910年3月渠本翘渠本翘(1862—1919),1909年 9月至 1910年 3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10年3月——1912年2月胡 钧胡钧(1869—1943),1910年 3月至 1912年2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12年2月—— 1912年5月李镜蓉李镜蓉(1880—1947),1912年 2月至 1912年 5月出任山西大学校校长。
1916年5月——1916年8月田应璜田应璜(1865—1927),1916年5月至1916年8月出任山西大学校校长。
历任校长
1902年3月至1902年5月姚文栋姚文栋(1853—1929)1902年3月至1902年5月出任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
1902年5月——1906年7月沈敦和沈敦和(1855—1928),1902年5月至1906年7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督办。
1904年春——1905年 9月杨熊祥杨熊祥(?—1928),1904年春至 1905年 9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5年9月—— 1906年8月傅岳棻傅岳棻(1878—1951), 1905年 9月至 1906年 8月代理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6年7月——1907年丁宝铨丁宝铨(1869—1919),1906年7月至 1907年春出任山西大学堂督办。
1906年8月——1909年9月解荣辂解荣辂(?—1920),1906年8月至 1909年9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09年9月——1910年3月渠本翘渠本翘(1862—1919),1909年 9月至 1910年 3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10年3月——1912年2月胡 钧胡钧(1869—1943),1910年 3月至 1912年2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
1912年2月—— 1912年5月李镜蓉李镜蓉(1880—1947),1912年 2月至 1912年 5月出任山西大学校校长。
1916年5月——1916年8月田应璜田应璜(1865—1927),1916年5月至1916年8月出任山西大学校校长。
历史沿革


20180130134452433647.jpg

学校标识

b9c1bdad3a69457a8c20e28f2ba25290.jpg

  校徽外层为校名及英文名称。内层以山西大学堂旧址的教学大楼为设计主体,并表明山西大学诞生的年代“1902”。指针指向八点,寓示山西大学如初升的朝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整体设计既体现了建校初期就确立的“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历史内涵,又充分表现了“风雨春秋,百年沧桑,自强不息,千秋辉煌”创作主题。

 

  沧桑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学府拥有了新的校训,即是现在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都耳熟能详的“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这一校训,是对不同时期山大校训核心思想的继承、萃取和升华,是对山大百年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提炼与总结,坚守的则是自学堂初创以来就形成的“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追求和情怀。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是“登崇俊良”的方法和要求,体现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高度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渗透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价值追求和广纳中西的恢宏视野,承继的仍然是“尊广道艺”的担当、“精益求精”的自觉。“自强报国”是“登崇俊良”的目的和旨归,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就是通过培育高素质杰出人才,通过他们自强不息的砥砺奋斗,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

be795e93ff1442ff96d777574c969892.png

山大校旗蕴含的四个含义:

1、如同打开的书本,寓意知识的不断积累;
2、犹如展翅的雄鹰在蔚蓝的天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3、学海无涯,英才辈出,滔滔后浪推前浪;
4、如风推动,富有动感。


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学院(中心、所)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哲学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社会研究所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郭贵春 毕富生 成素梅费多益高策 管晓刚 贺天平 侯怀银 乔瑞金 盛佃清孙岩 王姝彦 卫建国魏屹东 肖峰肖显静邢媛 薛勇民 殷杰 张汉静张明远 张培富*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理论经济学

经济史

刘建生 李茂盛石涛 行龙 燕红忠杨军 岳谦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董江爱 陈晋胜 崔文奎 杜创国 李路曲梁丽萍马华 苏昕 孙淑云 王志连 徐勇张守夫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邸敏学 鲍善冰 刘晓哲 乔瑞金 王继军 赵宇霞

体育学院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建英 李金龙 石岩

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刘毓庆 段友文 郭万金 侯文宜 李豫 牛贵 乔全生 宋洪民 王为民 吴亚欣 许并生 姚宝瑄 于国栋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言语交际学

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学

考古学

李君 郎保利 宋艳花 谢尧亭赵瑞民

中国史

中国史

行龙 郝平 胡英泽 李书吉 乔新华 王李金卫广来 杨永康 岳谦厚 张俊峰 张世满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

基础数学

李胜家 柴树根 丁俊堂 冯红银萍 宝珠郝江浩 侯晋川贾新春 靳平 靳祯 李福义 刘桂荣  翟成波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理论物理

张天才 奥托斯拓·史密茨*  J. Manz* 陈刚 陈旭远陈院森 董磊 Georg A. Raithel* 郜江瑞 贾锁堂 贾晓军 降雨强李昌勇 李禄 李卫东 李永民 李志 梁九卿 刘福虎 马杰 马维光 聂一行 牛智川* 彭堃墀 苏晓龙 王海 王军民 汪丽蓉 卫亚东温新建 吴锋民肖连团 谢常德 杨荣草 尹王保 张传伟张靖 张俊香 张宽收 张素英 张文梅 张云波 赵建明 郑耀辉 朱诗尧*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分子科学研究所

化学化工学院

晶态材料研究所

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化学

无机化学

李思殿 陈绘丽 陈霞 董川 杜冠华冯丽恒  郭建平*  郭炜  韩高义 李英奇 刘滇生 卢丽萍 秦雪梅 双少敏 王越奎 魏春英 魏学红 温广明 吴艳波 杨斌盛 杨恒权 阴彩霞 翟华金 张立伟 赵强张献明 赵永祥 周梅素 朱苗力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材料化学

本草生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

生物学

植物学

王兰 柴宝峰 畅志坚付月君 韩建荣 李少钦 李卓玉 梁爱华 刘惠民马恩波 裴雁曦 石亚伟 孙毅王伟 王转花 吴长新 谢树莲 谢映平 仪慧兰 张建珍 张生万 赵良启 赵淑清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高策 郭贵春 韩琦贺天平 杨小明张培富*

黄土高原研究所

生态学

生态学

李洪建 柴宝峰 陈明昌李华 刘勇 乔雄梧秦作栋王孟本 王应刚 张峰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系统工程

靳祯 李德玉 梁吉业王灵梅 王晓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梁吉业* 李德玉 李茹 钱宇华 王文剑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

应用化学

赵永祥 程芳琴 杜志平 刘滇生 魏学红 张生万

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董川 蔡宗纬程芳琴 郭玉晶 黄文成李广科 李华 刘思金娄慧如彭林秦国华 桑楠 解静芳 石亚伟 卫艳丽 王应刚 杨军 仪慧兰 张锴赵强*

环境生物医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王文剑 李德玉 李济洪 王素格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维奇贾君枝 李常洪 李景 李志强梁吉业刘卫民牛仁亮相丽玲 张复明* 张新伟张信东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学院(中心、所)

一级学科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哲学社会学学院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郭贵春 安军 常裕 陈清春 成素梅程瑞 崔涛 董佳蓉 杜建国范莉 樊岳红 费多益高策 管晓刚 郭建萍 郭郁 韩宁 贺天平 胡瑞娜 焦秀萍 康仕慧 雷健坤李安泽李红李军纪李勇 刘高岑刘杰 刘伟伟 马如俊 宁俊伟 乔瑞金 盛佃清王航赞 王姝彦 王喜平 王玉彬 魏屹东 吴树博辛翀 邢媛 薛稷 薛勇民 姚纪纲 殷杰 尤洋 张汉静 张明国张培富赵斌 赵丹 赵继明 赵瑞林 赵跃红 周斌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伦理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刘建生 成艳萍 丰若非 高帅 耿晔强 顾颖蒋庚华 景世民梁红岩 梁四宝 林柏 刘成虎 罗畅 马建华 梅建军 潘云石涛 王国霞 王琦 王文智 燕红忠杨军 翟晓英 张波 张朋

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杨军 成艳萍 丛建辉 崔海燕 高湘一 郭沛 梁红岩 史星际 王素娟 杨俊仙 张波 张凯

数量经济学

法学院

法学

法学理论

王继军 白红平 陈晋胜 董玉明 郭英杰何建华 呼旭光黄晓燕 李冰 李冰强 李麒 李晓燕 刘恒 刘丽萍 刘荣 刘臻荣 吕江 马爱萍 马秀娟 马秀卿毛瑞兆 彭云业 任凤莲 史凤林 史永丽 完珉 汪渊智 王淑娟 王霄燕 温树英 邢曼媛薛荣 原美林 张钧 张天虹 赵小平 赵银翠 周茂玉*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董江爱 程敬恭 崔文奎 邓宏琴 郭翠萍 胡晓燕 霍淑红 李利宏 李明李蓉蓉 李若晶 廉如鉴 梁丽萍刘华 马华 慕良泽 苏昕 王毅 王志连武晓华 杨绘荣 张守夫 朱丽君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哲学社会学学院

文学院

社会学

社会学

孙岩 段友文 高成新 郭俊红 郭新平 侯姝慧 李勇梁振华 刘锦春王瑞娟卫才华 魏晓虹 闫钟

民俗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邸敏学 鲍善冰 程新征 党志峰 葛振国 贾桂梓刘美玲 刘晓哲 潘峰王碧波王志峰邢云文 谢忠强 尹占文 昝剑森 张利萍 赵建萍 赵宇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

侯怀银 陈平水 丁红玲 高权德 郭芳芳 郭芬云 郭三娟 韩永强 侯佳 郎永杰 李光 李汝贤 李旭 刘庆昌 卢红南海任桂平 桑宁霞 宋永则 孙杰 王梦云 王威亚吴文清 项继发 徐冰鸥 徐炜霞 杨迎平臧日霞 张风歧 张晋红 张俊友 张夏青 张小丽 赵国栋 郑玉飞 朱文辉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杨继平 陈永香 范红霞 高玲 梁晓燕 刘丽 刘丽红 卢富荣 宓林 孙雅峰 张曙光

应用心理学

体育学院

体育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李建英 白喜林陈安平 陈晋云 成民铎 董晋 冯本余 郭凌宇 韩雨梅 何洋侯向锋 黄为李金龙 刘红 刘宏强 刘敏 刘生杰 刘铁 刘映海 楼静 吕慧 毛明春 孟林盛 时卫东 石晓峰 石岩 汪晓阳 王飞 王忞焯 王晓红 王莹 武宝爱 吴丽君 相建华 肖大力 杨凤楼张安民张荷玲 赵晋枫 赵阳 郑春梅 郑先云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刘毓庆 白春香白静茹 白云 陈春香 高宏洲   郭万金 何亦聪 侯立睿 侯文宜 贾秀云 李雪梅 刘芳坤 刘建民 乔全生 秦琰 尚丽新 石凤珍史秀菊 王春林 王世杰 王为民 王炜 王园 温锁林温振兴 杨俊杰杨万里 杨文娟 尹变英 余跃龙 岳海燕 张建伟 张景昆 张瑞君张宪荣 张小敏 郑伟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言语交际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于国栋 白爱宏 陈秋仙 范宏雅 郭丽君 郭威 韩彩英 郝琳 纪墨芳 贾秀英 荆素蓉 李枫 李广凤 李悦娥米彦军 聂建中 乔娟 权彤 宋德强 宋晓芹 孙玉林 吴亚欣 薛晋阳

闫玉华 杨林秀 张海涛 张艳丰 张耀平 赵建常 赵胜杰 郑仰成

法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王醒 冯印谱韩志强 焦中栋李彩霞 李雪枫 刘宝林庞慧敏 齐峰袁文丽

传播学

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学

考古学

李君 陈小三 陈亚平韩炳华侯亮亮 孔富安 郎保利 宋建忠宋艳花 渠传福 王京燕王俊 王李金* 王涛王炜 王小娟 王晓毅谢尧亭 张亮 张焯赵杰 赵新平*

中国史

历史地理学

 常利兵 崔彦华 范兆飞 郭九龄 郭永平 韩祥 韩晓莉 郝平 胡英泽 贾发义 李嘎刘伟国 柳德军 马维强 乔松林 乔新华 苏泽龙 王三义 卫广来 魏晓锴 向晋卫 杨彩丹 杨永康 岳谦厚 曾伟 张俊峰 张文俊 张霞 赵中亚 赵瑞民 周亚 周山仁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世界史

宋晓芹 白若萌 杜小军 李模 李忠人 张泓明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

基础数学

李胜家 柴树根 常利利 常学武 池小波 丁俊堂 段晚锁冯红银萍 冯晓晶 郭翠花 郭巧萍 韩素青郝成功 郝江浩 贺艺军 黄谦 靳平 靳祯 李安然 李福义 李金仙 李静 李庆奎 李瑞娟 李宇华 梁占平 林上为 刘迪 刘桂荣 刘建康 刘利利 逯丽清 孟琼 牛兆宏 彭小龙 祁宏 齐霄霏 石艳香 宋海涛 孙桂全 王川龙王瑞霞 王世英 王耀庭 王宇钊 温瑞丽 吴鹤楠 武洁琼 徐高奎 闫卫平 药艳君 杨爱民 姚美萍 翟成波 张国珍 张海亮 张菊平 张娟 张琦 张日权张晓光 张亚静 赵爱民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理论物理

张天才 陈君 陈刚 陈瑞云 陈院森 崔新林 董磊 董雅宾 冯晋霞 冯玫高岩 高迎芳 郜江瑞 谷娟 郭利平 郭奇 韩瑞林 郝小雷 何军 贺丽 姬中华 贾锁堂 贾晓军 姜晓庶 焦虎军 金艳红 李保春 李昌勇 李凤琴 李刚 李军奇 李禄 李鹏 李世娜 李淑静 李卫东 李秀平 李永民 李渊骥 李志坚 梁九卿 梁军军 梁奇锋刘奎 刘建丽 刘妮 刘福虎 卢华东 马杰 马维光 聂一行 彭堃墀 秦成兵 秦忠忠 师玉军 苏静 苏晓龙 孙丹丹 田晋平 汪丽蓉 王保田 王利 王海 王海鹏 王建明 王军民 王鹏军 王申 王文飞 王晓波 王旭阳 王雅君 王彦华 王月明 温新建 武寄洲 宿星亮 肖连团 肖燕 谢常德 熊立婷 徐志浩 徐忠孝 闫维贤 闫晓娟 闫智辉 杨保东 杨荣国 杨勇刚 杨玉双尹王保 于旭东 余增强 翟淑琴 翟泽辉 张国峰 张好 张靖 张静 张俊香 张宽收 张雷 张磊 张临杰 张鹏飞 张强 张素英 张一弛 张玉驰 张云波 赵建明 赵延霆 郑耀辉 周海涛 祝俊 朱海龙 朱诗尧*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化学化工学院

分子科学研究所

晶态材料研究所

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化学

无机化学

李思殿 安文汀 白生弟 白涛 曹国进 钞建宾 常云珍 陈绘丽 陈廷贵 陈霞 代燕 董川 董文娟 董振明 杜冠华杜会枝 段新娥 樊丽 范建凤范丽芳 范修军 范英芳 冯锋冯丽恒 冯思思 符冬营 高鹏飞 高晓霞 弓巧娟郭谨昌郭建平郭炜 郭玉晶 郭志强 韩高义 郝俊生 郝雅娟 侯玉翠霍方俊 贾志奇 焦勇 李欢 李慧卿李建国 李娟 李俊芬 李妙鱼 李奇飚 李石飞 李亚平 李彦萍 李英奇 李勇 李震宇 梁文婷 林勤保*刘斌 刘滇生 刘景 刘宇芳 刘志敏 卢丽萍 海港 吕鑫 马灿良 穆跃文 潘继刚 秦雪梅 任建国 尚成新 邵宗平 施和平 石利红 双少敏 田俊生 田欣欣 童洪波 王春涛王宏飞 王俊豪 王丽 王文明 王英特 王永钊 王煜 王越奎 王自为 魏春英 温广明 文振康 吴艳波 席小莉 肖尧明 薛邵武 杨斌盛 杨恒权 杨巧珍 阴彩霞 袁彩霞 袁世芳 翟华金 张变香 张彩红 张锋伟 张国梅 张红霞 张建琴 张静 张立伟 张彦 张献明 张莹 张勇张永斌 张昭 张志刚 赵三虎赵亚琴 赵云 周海涵 周梅素 周玉枝 朱苗力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材料化学

本草生物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黄土高原研究所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赵艺学 程占红杜自强 郭东罡 贾宁凤 李晋昌 秦作栋苏志珠 王兵 王晓军 徐小明 杨国栋 杨永刚 张红 张国明张霄羽 张殷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

生物学

植物学

王兰 薄涛 蔡瑾 柴宝峰 畅志坚程璟侠崔晋龙 崔晓东 董峰 董刚 董玮 丁国斌 杜军 冯佳 付月君 高芬 郭东龙 郭素堂韩建荣 韩鹏飞 韩彦莎 郝建平 金竹萍 孔冬梅 李彬春 李翠兰 李健 李晋川李少钦 李涛 李艳琴 李玉英 李砧李卓玉 李宗伟 梁爱华 刘娜 刘琪 刘旦梅 刘惠民刘卫敏 刘晓健 刘志强 落继先 吕俊平 麻秀芳马恩波 马文丽 孟庆来聂志强 钮利喜 裴雁曦 任竹梅 石亚伟 石瑛宋莉 孙敏 田怀东 王景雪 王琪 王茜 王伟 王兴华 王扬 王转花 魏爱丽魏克强 吴海花 吴加和邢树平 肖涵 谢树莲 熊琦 谢红许静 许鹏 薛皎亮 燕平梅杨美玲 杨鹏 杨素萍杨秀清 杨映娟 叶进培仪慧兰 张海容张虎芳张建珍 张丽珍 张敏 张婷婷 张小民 张徐波 张学尧 张艳峰 张永杰 张左兵 赵军良赵淑清 赵小明 赵仲华* 周小梅 周永安*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高策 冯晓华 冯震宇 贺天平 李树雪 牛芳王益人吴文清 杨小明张培富赵云波 邹文卿

黄土高原研究所

生态学

生态学

李洪建 柴宝峰 陈璋 狄晓艳 贾彤 李君剑 李素清 刘兵兵 刘爽 刘勇 米佳 牛俊杰乔雄梧秦作栋茹文明史建伟 苏常红 孙海峰 王应刚 武冬梅 武志涛 严俊霞 张鸾 张明罡 张殷波

数学科学学院

统计学

统计学

张晓琴 李顺勇 牛奉高 秦瑞兵 王钰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马维光 董磊 郜江瑞 贾晓军 李爱伟李凤琴 李永民 刘青梅马维光 彭堃墀 邵杰*宋振飞苏静 仝召民 王宏飞 王文哲 王五一薛文瑞 闫晓娟 杨光晔尹王保 张宽收 张雷

电力工程系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苏小林 常美生 李晋民 王玲桃 薛太林 张学军 张园萍 赵巧娥 赵兴勇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张文梅 陈新伟 樊东燕付芳 郭大波 郭艳艳 李昊璇 刘宇峰 韩丽萍 马润波 乔晓艳 宋丽军 王贺 王晓凯 肖燕 薛文瑞 杨荣草 袁淑芳张丽红 张志才 朱庆科*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动化系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白鹤翔 白建云 高红斌 关燕鹏 冯凯 胡晓玲 贾新春 降爱琴李德玉 李桂成 李莉 李晓明 梁吉业刘林仙 刘锁清 刘振国 钱宇华 乔志伟 王灵梅 王琦 魏巍 杨波 杨晋萍 尹少平 禹键 张大伟 张丽香 张霞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梁吉业白鹤翔 白亮 曹峰 曹付元 陈千 杜亮 高小方 郭虎升 郭丽峰 郭鑫 韩建栋 李德玉 李国臣李茹 李月香 李艳红 吕国英 马千里 钱揖丽 钱宇华 单永明 孙敏 谭红叶 王锋 王建珍王俊红 王素格 王文剑 魏巍 温静 杨红菊 郑文萍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

应用化学

赵永祥 方莉 高春光 黄淑萍 吉向飞 李海涛 王梦亮 魏学红 张剑 张因 张越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董川 白巨利 班巧英 程芳琴 成怀刚 程文婷 杜志平 段毅豪 范远 耿红 郭彦霞 郭玉晶 韩辉 韩明 郝艳红 解静芳 李广科 李华 李剑锋 李日强 李瑞金 李伟 李勇 李忠平 廖洪强 刘付永 刘海龙 刘瑞卿 刘雪峰 芦东涛 马学文 马志斌 秦国华 邱瑞芳 桑楠 石晶 史志明 宋慧平 宋胜梅 孙海峰 孙慧芳 王聪颖 王翠红 王伟鹏 卫艳丽 魏海英 薛占金 杨凤玲 杨振华 袁瑞强 云洋 张国栋 张建彪 张俊 张立国 张丽宏 张金才 张全喜 张昕 张月霞 智建辉 朱娜

环境工程

环境生物医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

张生万 白宝清 陈树俊 范三红 郭彩霞 黄登宇李晨 李汉卿 李美萍 孙元琳王常青 王琪 杨喜花杨小兰 张国华 张锦华 张丽珍 张姝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质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王文剑 白亮 曹付元 崔军 杜航原 高小方 李茹 李济洪 刘全明 王锋 王俊红 王素格 温静 张虎 郑文萍 翟岩慧

生物工程学院

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学

刘惠民* 白建荣白琪林白云凤曹冬梅曹秋芬畅志坚段运平冯瑞云郭志强李登科李朋波路贵和裴自友乔治军唐朝晖田怀泽王军卫保国詹海仙张福耀张海平张红梅张名昌张晓军张耀文郑军*

农业资源与环境

植物营养学

焦晓燕* 程滨陈明昌池宝亮刘平杨治平*

林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张强* 丁玉川郜春花李丽君李永山田建保王宏庭王娟玲周怀平*

化学化工学院

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药学

药物化学

秦雪梅 钞建宾 高丽 高晓霞 李科 李石飞 李震宇 刘焕荣 刘月涛 马开庆 朴晋华双少敏 田俊生 王煜 武滨薛慧清闫艳 张福生 张立伟 张勇 周玉枝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维奇 范建平 高培霞 黄解宇李常洪 李继红 李景峰 李志强刘爱琴 芦彩梅 马瑞敏 米俊绒 宋志红 王素娟 杨威 翟晓英 张凯 张信东

经济与管理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张信东 暴丽艳曹国昭 常涛 董建英 范建平 高燕翔 和芸琴 黄逸群 李补喜 李常洪 李智俊 李志强刘改芳 刘兴华 孟慧霞 齐芬霞 史江涛 史金凤 宋鹏 宋志红 孙青霞 王素莲 王艳子 闫爱萍 张海鸥 张建丽 张腊凤 张世满 张苏串 朱专法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王臻荣 曹永胜 曹宇峰 杜创国 冀慧珍 贾小立 罗国亮 马小娟 马运瑞 任晓春 史莉芳 孙淑云 王谨 王晓晨 翟新花 张民省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图书馆学

相丽玲 贾君枝 雷晓庆 李景峰 李倩 裴成发 齐向华 尚珊 石艳霞 杨光 由丽萍

情报学

档案学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郭宾 杨阳

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与舞蹈学

张瑞蓉 安平 陈华强 韩敏虎 胡伟 焦春梅 李岩峰 梁鲲 梁旋程 刘红兵 芦柳源 逯慧娟 路畅 聂建华 亓迎春 秦晋明 邱怀生 孙云田静 王建宝 王力蓉 王赞珍 徐晋山 杨建中 杨阳 张晋俐 张威胜 赵海英 甄晓 赵林春 周娜 朱鲁军

音乐学院   文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

戏剧与影视学

姚宝瑄 谢玉辉薛晋文张明芳 赵瑞锁 赵中悦*

美术学院

美术学

美术学

姚国瑾 曹栋 付爱国 耿剑郭菲 郭秋英 胡紫南 李雅君 刘彩军 刘维东 彭景跃 乔金 史宏云 王力军 武明明 武晓梅 臧新明 张卫东

设计学

设计学

高鑫玺 白钊义 陈俊 霍耀中 李蕾 刘勇 王怀宇 王纪平 王璐 王亚竹 王志俊 武贵文 武小明 要宇

注:1. 总计1238                    

山西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学院(中心、所)

专业学位类别

专业领域名称

指 导 教 师

数学科学学院

应用统计硕士

 

闫卫平 柴树根 丁俊堂 郝江浩 李济洪 刘迪 刘桂荣 刘维奇 芦彩梅 孟琼 牛奉高 任菊香 宋志红 翟成波 张晓琴 赵爱民

法学院

法律硕士

法律(法学)

王继军 白红平 陈晋胜 董映霞 董玉明 郭英杰何建华 黄晓燕金永恒 雷富春李冰 李冰强 李麒 李晓燕 梁慧瑜 刘丽萍 刘荣 刘臻荣 马爱萍 马秀娟 毛瑞兆 彭云业 任凤莲 史凤林 史永丽 孙淑云 完珉 王淑娟 王霄燕 汪渊智 王子昀 温树英 薛荣 杨志军 张钧 张天虹 赵小平 赵银翠 周子良

法律(非法学)

教育科学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硕士

教育管理

侯怀银 陈平水 郭芳芳 郭芬云 郭三娟 侯佳 李晓华 梁晓燕 刘庆昌 任桂平 孙杰 邢少颖 徐冰鸥 徐炜霞 杨继平 张俊友 张夏青 张小丽 赵国栋 郑玉飞 朱文辉

心理健康教育

杨继平 红霞 高玲 梁晓燕 刘丽 刘丽红 卢富荣 孙雅峰

职业技术教育

丁红玲 高权德 韩永强 李光 王梦云 桑宁霞

体育学院

体育硕士

体育教学

石岩 陈安平 陈晋云 成民铎 董晋 冯本余 郭凌宇 郭显德 韩雨梅 李金龙 李建龙 李建英 刘红 刘宏强 刘敏 刘铁 刘生杰 刘映海 吕慧 楼静 毛明春 孟林盛 石晓峰 王飞 王晓红 汪晓阳 吴丽君 武宝爱 相建华 肖大力 杨秉龙 张荷玲 郑春梅 郑先云

运动训练

李建英 陈安平 董晋 冯本余 何洋侯向锋 李建龙 刘生杰 刘敏 刘铁 楼静 毛明春 孟林盛  相建华 肖大力 杨秉龙 郑春梅

竞赛组织

李金龙 陈安平 陈晋云 成民铎 冯本余 郭显德 李建龙 刘宏强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白静茹 白平 陈春香 冯良珍 郭鹏 郭万金 侯立睿 侯文宜 贾秀云 景宏业 刘建民 刘蜀贝刘毓庆 牛贵琥 乔全生 尚丽新 石凤珍史秀菊 苏春 王春林 王世杰 王为民 卫才华 温振兴 许并生 杨文娟 尹变英 海燕 张建伟 赵建常 郑继娥 郑伟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硕士

 

红霞 高玲 梁晓燕 刘丽 刘丽红 卢富荣 孙雅峰 杨继平

外国语学院

翻译硕士

英语笔译

纪墨芳 白爱宏 陈秋仙 段毅豪 韩彩英 郝琳 荆素蓉 李广凤 李悦娥聂建中 王晋瑞 王荣斌 吴亚欣 闫玉华 杨林秀 于国栋 张海涛 张艳丰 张耀平 郑仰成*

日语笔译

 

日语口译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硕士

 

郭万金 印谱郭卫东韩志强 郝建新 郝全梅 焦中栋 李雪枫 刘宝林庞慧敏 齐峰覃晓燕石凤珍王涵* 王红叶王醒 魏晓军温建梅姚宝瑄 尹长虹袁文丽 张明芳 张宪平 赵瑞锁

历史文化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赵瑞民 陈小三 陈亚平韩炳华 侯亮亮 孔富安 郎保利 李君 宋建忠宋艳花 渠传福 王京燕 王俊 王李金* 王涛王炜 王小娟 王晓毅谢尧亭 张亮 张焯 赵杰 赵新平王晓毅赵杰 赵新平*

电力工程系

工程硕士

电气工程

苏小林 张学军 赵巧娥 赵兴勇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张文梅 董有尔 郭大波 韩丽萍 马润波 乔晓艳 王晓凯 杨荣草 张丽红

数学科学学院

控制工程

闫卫平 白建云 柴树根 常美生 丁俊堂 民革 冯江涛 郭翠花 韩素青郝成功 郝江浩 贺艺军 胡晓玲 贾新春 靳平 靳智平李福义 李济洪 李金仙 李晋民 李瑞娟 李胜家 李晓明 刘桂荣 刘明福刘锁清 刘维奇 孟琼 苏小林 王川龙王光 王灵梅 王玲桃 王琦  王素格 王晓云王耀庭 薛太林 杨爱民 杨波 翟成波 张大伟 张丽香 张晓琴 张学军 张亚静 张园萍 赵爱民 赵巧娥 赵兴勇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

梁吉业 白亮 白妙青 曹付元 陈红星 崔军 单永明 范小芹 高太平 郭丽峰 韩建栋 李德玉 李桂成 李国臣 李茹 李雪梅李月香 刘全明 吕国英 马千里 曲开社 孙敏 谭红叶 王锋 王继荣王俊红 王素格 王文剑 温静 武俊生 杨红菊 张虎 张霞 郑文萍

软件工程

梁吉业 白鹤翔 曹付元 陈千 陈红星 崔军 单永明 杜航原 范小芹 高太平 郭丽峰 韩建栋 李德玉 李桂成 李国臣 李茹 李月香 刘全明 吕国英 马千里 钱揖丽 钱宇华 曲开社 孙敏 谭红叶 王俊红 王文剑 魏巍 杨红菊 张霞 郑文萍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

赵永祥 方莉 高春光 高鹏飞 郝雅娟 吉向飞 李海涛 任建国 施和平 石利红 王永钊 王自为 杨巧珍 张国梅 张剑张因 张越 张智敏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工程(全日制)

桑楠 程芳琴 成怀刚 程文婷 耿红 郭东罡 郭栋生 郭彦霞 解静芳 李东雄李华 李广科 李日强 李瑞金 李伟 刘付永 刘海龙 刘瑞卿 秦国华 桑楠 王翠红 王聪颖 杨国栋 杨振华 张全喜

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

董川 白巨利 程芳琴 耿红 郭玉晶 李瑞金 李伟 李忠平 刘雪峰 芦冬涛 秦国华 桑楠 卫艳丽 张俊 张昕

生命科学学院

食品工程

杨小兰 白宝清 陈树俊 范三红 郭彩霞 李晨 李美萍 石亚伟 孙元琳 王常青 王琪 王伟 熊琦 许鹏 张锦华 张生万 张姝

化学化工学院

制药工程

郭炜 陈霞 董川 冯丽恒 高晓霞 郝俊生 李英奇 李震宇 潘继刚 秦雪梅 双少敏 孙海峰 杨恒权 张变香 张立伟 张昭 周玉枝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

范建平 李景峰 李常洪 史杨焱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

王景雪 冯佳 郝建平 金竹萍 李艳琴 李卓玉 梁爱华 刘志强 吕俊平 落继先 裴雁曦 王兰 魏克强 许静 杨美玲 杨秀清 张建珍 张丽珍 张敏 张婷婷 张小民 张学尧 张左兵

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管理

李常洪 白东蕊陈志华曹海敏范建平 胡向真李继红 李永清芦彩梅 米俊绒 宋鹏 宋志红 孙丽芝王素娟 杨俊仙 张凯 张信东 翟晓英

物流工程

李景 刘爱琴 任玉平 石艳霞 田新豹 王继光 王龙 张振芳

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推广硕士

 

田怀东 蔡瑾 柴宝峰 董峰 董玮 高芬 付月君 孔冬梅 韩鹏飞 韩彦莎 李涛 李玉英 林勤保 刘旦梅 刘娜 刘晓健刘卫敏 马恩波 钮利喜 任竹梅 宋莉 孙敏 王兴华 吴海花 谢树莲 谢映平 燕平梅 仪慧兰 张艳峰 张永杰 赵淑清 赵小明 周小梅

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中药学硕士

 

秦雪梅 高丽 高晓霞 李科 李石飞 李震宇 刘月涛 马开庆 田俊生 闫艳 张福生 张建琴 张立伟 周玉枝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

 

李志强 常涛 崔海燕 董建英 范纪珍 高帅 高湘 高燕翔 耿晔强 郭沛  黄逸群 贾君枝 孔富安 李安 李冰 李补喜 李常洪 李景峰 梁红岩 刘改芳 刘兴华 梅建军 牛学杰 裴成发 齐芬霞 容和平 石涛 史江涛 宋鹏 孙青霞 王生平 王素莲 王素娟 王翔宇 王艳子 王辛平武东升徐仲安燕蜻 杨俊仙 杨威 翟晓英 张波 张苏串  赵明霞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硕士

 

 曹永胜 崔文奎 董江爱 杜创国 李利宏 李蓉 梁丽萍罗国亮 马华 马小娟 马运瑞 慕良泽 沈明生 史莉芳 苏昕 孙淑云 王谨 张民省 朱丽君

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硕士

 

张信东 曹国昭 杜俊萍 李补喜 王素莲 史金凤 王素莲

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管理硕士

 

张世满 董建英 冯文勇孔富安 刘改芳 苏志珠 闫爱萍 杨永生 张海鸥 朱专法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硕士

 

裴成发 贾君枝 雷晓庆 李景峰 马瑞敏 齐向华 尚珊 相丽玲 杨光 由丽萍

音乐学院

艺术硕士

音乐

邱怀生 安平 曹艺 陈华强 杜效鹤 韩敏虎 胡伟 贾江丽 贾争慧 焦春梅 李贵武 李岩峰 梁鲲 刘佳 逯凯 路畅 惠娟 迎春 乔欣 秦晋明 史智轩 孙琦 田静 田菽峰 王建宝 王晋华 王赞珍 邬江 徐晋山 张贵禄 张晋俐 甄晓 郑卫东 张立忠 郑斌 周娜 朱鲁军

美术学院

美术

姚国瑾 付爱国 郭秋英 郭菲 胡紫南 李玉福刘彩军 刘维东 彭景跃 史宏云 王力军 武明明 武晓梅 臧新明 张卫东

艺术设计

高鑫玺 白钊义 陈俊 霍耀中 李蕾 刘勇 王力军 王纪平 王璐 武贵文 武小明 要宇

注:  1. 总计620

山西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所属单位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50101

4年

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

130304

4年

艺术学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4年

文学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

060101

4年

历史学

旅游管理

120901K

4年

管理学

考古学

060103

4年

历史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060104

4年

历史学

酒店管理

120902

4年

管理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哲学

010101

4年

哲学

伦理学

010104T

4年

哲学

社会学

030301

4年

法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120402

4年

管理学

国际政治

030202

4年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030201

4年

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120403

4年

管理学

社会工作

030302

4年

法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050201

4年

文学

法语

050204

4年

文学

日语

050207

4年

文学

俄语

050202

4年

文学

翻译

050261

4年

文学

德语

050203

4年

文学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071102

4年

理学

教育学

040101

4年

教育学

学前教育

040106

4年

教育学

法学院

法学

030101K

4年

法学

数学科学学院

统计学

071201

4年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4年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4年

理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4年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080910T

4年

工学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070201

4年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4年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080705

4年

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4年

工学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070302

4年

工学

材料化学

080403

4年

理学

化学

070301

4年

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071001

4年

理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2701

4年

工学

生物工程

083001

4年

工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

082503

4年

工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70502

4年

理学

环境工程

082502

4年

工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1303T

4年

工学

环境生态工程

082504

4年

工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4年

管理学

电子商务

120801

4年

管理学

会计学

120203K

4年

管理学

经济学

020101

4年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4年

经济学

工商管理

120201K

4年

管理学

金融学

020301K

4年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020102

4年

经济学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040201

4年

教育学

运动训练

040202K

4年

教育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4年

教育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040204K

4年

教育学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130201

4年

艺术学

音乐学

130202

4年

艺术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30203

4年

艺术学

舞蹈编导

130206

4年

艺术学

美术学院

绘画

130402

4年

艺术学

环境设计

130503

4年

艺术学

美术学

130401

4年

艺术学

雕塑

130403

4年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4年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4年

艺术学

书法学

130405T

4年

艺术学

公共艺术

130506

4年

艺术学

新闻学院

新闻学

050301

4年

文学

广告学

050303

4年

文学

电力与建筑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4年

工学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081004

4年

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4年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03T

4年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081002

4年

工学

土木工程

081001

4年

工学

建筑学

082801

5年

工学

工程管理

120103

4年

工学

工程造价

120105

4年

工学

物业管理

120209

4年

管理学

自动化与软件学院

自动化

080801

4年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4年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4年

工学

软件工程

080902

4年

工学

山西大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添加时间:2021-03-29发布者:

学院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入选年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50101

2019年

戏剧影视文学

130304

2020年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

060101

2019年

考古学

060103

2020年

旅游管理

120901K

2020年

哲学社会学学院

哲学

010101

2020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国际政治

030202

2020年

外国语学院

英语

050201

2019年

法学院

法学

030101K

2019年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2019年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2019年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070201

2019年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080705

2020年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

070301

2020年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071001

2020年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

082503

2019年

环境工程

082502

2020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

020101

2020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2020年

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040202K

2019年

体育教育

040201

2020年

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

130503

2020年

新闻学院

新闻学

050301

2019年



学院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入选年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50101

2019年

戏剧影视文学

130304

2020年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

060101

2019年

考古学

060103

2020年

旅游管理

120901K

2020年

哲学社会学学院

哲学

010101

2020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国际政治

030202

2020年

外国语学院

英语

050201

2019年

法学院

法学

030101K

2019年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2019年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2019年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

070201

2019年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080705

2020年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

070301

2020年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071001

2020年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

082503

2019年

环境工程

082502

2020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

020101

2020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2020年

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040202K

2019年

体育教育

040201

2020年

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

130503

2020年

新闻学院

新闻学

050301

2019年

山西大学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学院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入选年度

哲学社会学学院

社会工作

030302

2020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120402

2020年

外国语学院

俄语

050202

2020年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

040101

2019年

应用心理学

071102

2020年

数学科学学院

统计学

071201

2020年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2019年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2020年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070302

2020年

生命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2701

2020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

120203K

2020年

体育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040204K

2020年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130201

2019年

舞蹈编导

130206

2020年

美术学院

绘画

130402

2020年

新闻学院

广告学

050303

2020年

电力与建筑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2019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2020年

自动化与软件学院

自动化

080801

2019年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概况

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历经实际沧桑,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008亩,建筑面积116.64万平方米。是省政府命名的“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1998年,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5年,成为最早的一批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初心如磐,步履铿锵,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1981年山西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开始招生。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正式成立研究生处,2001年11月研究生处改制为研究生学院,2011年6月,研究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大学研究生院”。目前,研究生院下设7个办公室:党政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专业学位办公室、质量监督办公室、导师学院办公室。

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设有涵盖文、史、哲、理、工、农、经、管、法、教、艺、医等12大学科门类87个本科专业以及7个本科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学校现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2个交叉学科博、硕士点。哲学、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光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前1%。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承担了地基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任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2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国有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十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山西省十多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山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随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数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学校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81人(其中校外92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138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78人,专业学位硕士校外兼职指导教师628人。我校重视导师梯队建设,在近几年山西省组织的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评选中,我校共有36位导师获得山西省优秀导师称号,6个导师团队获得山西省优秀导师团队称号。

山西大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和山西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截至2021年12月,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已达26158人,学位授予人数已达35024人。目前在校博士生952人,各类硕士生8864人。在办学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近几年博士、硕士毕业生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奖篇数累计达422篇,其中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8篇。

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建设“双一流”和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必然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规模有了较快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大大增强,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2月)


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山西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是山西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对外窗口。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宣传山西大学,推动教育全球化,开展国际交流,做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和桥梁。

我院是国务院侨办确定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并从2013年开始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学院主要负责海外留学生(包括自费留学生、交换生、孔子学院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招收与管理、汉语培训工作和国际合作办学与科研工作。

我院设有长短期对外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不仅为海外学生提供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机会,同时为海外学生进入我校各层次专业学习提供桥梁课程,而且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后裔传承中华语言文化。山西大学从1981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迄今已培养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亚美尼亚、日本、韩国、巴西、罗马尼亚、蒙古、新加坡、泰国、阿尔及利亚、喀麦隆、马达加斯加等5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一千余名。其中既有学习汉语的,也有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已完成学业的学生大都工作在各国驻中国使领馆、外交机构、友好协会以及各国和地区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合作交流做着贡献。

通过国际间合作办学,学院为有志出国深造的青年提供外语培训、专业基础课学习、以及获得国外各层次学位学历的前期或全部课程学习,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现代化人才。自2013年以来,我院一直认真执行中国政府奖学金管理办法和来华留学工作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做好奖学金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热烈欢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朋友来我院访问和学习,并诚挚欢迎海内外教育机构与我院合作交流!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概况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托山西大学强大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办学资源,坚持“兴学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山西经济社会需求为向导,在稳定规模、提升内涵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教育为拓展”的可持续、规范化的办学之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各类合格建设者20余万人。多次获得教育部等授予的“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形成了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完整的办学体系,建成了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继续教育基地。

一、历史沿革

 (一)1984~1989年:山西大学成人教育的恢复起步阶段

 1984年,山西大学函授教育全面恢复,在太原、运城、大同等地建立了17个函授站,同时办起了夜大教育,并成为省自学考试8个专业的主考院校。1988年开始举办专业证书教育,先后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局等12家单位举办过新闻出版、档案管理等13个专业的证书教育班。起步阶段的山西大学成人教育呈现出高质量、多渠道、大规模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其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1990~1992年:山西大学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学校组建成人教育处,对原有的成人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与规范。完善了规章制度,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实现了管理的规范科学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成人教育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期间,自学考试工作迅速发展,主考专业由8个增加到15个。与此同时,专业证书教育全面开展,与32个厅局联合举办了20个专业的专业证书班。

 (三)1993~2002年:山西大学成人教育的全面创新阶段

 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山西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它与2001年获准建设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一起构筑起山西大学成人教育的办学平台,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人教育进入全面创新阶段。期间,一批专职教师主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在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富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四)2003~2012年:山西大学成人教育的内涵建设阶段

 2003年,山西大学成人教育进入了一个做大做强的时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内唯一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招生,实现了山西大学成人教育事业的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自学考试在原有主考专业基础上新开考5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2006年12月,继续教育学院的正式挂牌,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人教育进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转型发展新阶段。2012年,省内唯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相继招生,标志着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2013年以来:山西大学继续教育进入转型跨越的新阶段

 2013年,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赴任与新思想、新规划、新措施的实施,山西大学继续教育进入了一个注重规范管理、质量提升、转型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启动了成人毕业生档案信息化工作,编制完成了《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推进了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思路,确立了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依托我校学科优势,尝试在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和小店区建立了山西大学社区学院。201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点开始招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与教学平台,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与管理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2018年,首次编制完成了《山西大学2017年度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标志着学院继续教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发展现状

 (一)办学条件、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继续教育学院长期居于校外,2018年7月办公场所由司法学校迁入山西大学,改善了教学和办公环境,节约了办学成本,更加便利地共享校内资源。

 学院拥有一个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一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内设七个职能部室。现有教职工33人,另有外聘人员11人。(具体机构设置情况详见附表1)

 (二)办学形式及运行情况

 继续教育学院是山西大学专门从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机构,目前主要办学形式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与社会培训等。

 1.高等学历教育

(1)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面向各类在职从业人员与高中、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现开设有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升本科三个层次,共25个专业。其中包括17个专升本专业、3个高起本专业和5个高起专专业(具体见附表2)。学习形式有函授和业余两种。现有成人本专科教育在校学生7000余人。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学籍管理工作由学院招生学籍部负责,教学考务管理工作由学院教学部负责。除学院直属函授站外,另设有21个函授站或教学点负责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基于“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教学,部分专业试行了网上答辩,效果良好。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大学在自考中担当的是主考院校的角色,即学院承担的自考职能主要是主考,形式有自考评卷、实践课考核、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查等,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学院自学考试部负责。目前,我校自考共有12个专升本专业、9个专科专业(具体见附表3),分别占全省开考专业的27.3%和50%。自学考试阅卷年均3万余份。

(3)硕士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院继续教育研究中心负责。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是山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级研究机构,也是山西省唯一承担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基地。2003年,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成功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2011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申报成功,2012年开始招生。同年,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45所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之一,2017年开始招生。目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40人。

 2.非学历教育

(1)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由学院培训部具体负责。近年来,立足于打造山西大学的培训品牌,学院培训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党政干部培训、企业干部培训、教师培训以及专项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了党政干部培训、军转干部培训、“三支一扶”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等一批精品培训项目,与省直工委、国资委、人社厅、省中小企业局、部分省市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7年,全年培训人数达到2226人,较2016年增长68%。其中,承接的省外培训占比达到44%。

(2)中职师资培养培训

 山西大学是教育部首批设立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主要承担教育部、山西省下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与专业教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任务。中职师资培养培训是以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为宗旨的“双证书”培训项目,学员在培训结束且通过考核后可获得结业证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现有旅游服务与管理、化学工艺、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七个专业。2017年,学院国培基地成功申报可承担电子与信息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化学工艺、酒店服务与管理等5个国家级专业培训资格。秉持“立足山西,服务全国”的培训理念,近十年来先后培训省内外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千余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

 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是山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级研究机构,也是山西省唯一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基地。多年来,依托成人教育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实践。目前,研究中心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历教师4人;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1人。同时,中心另有兼职教师4人。近三年来,每年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中心成员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术特色、主动引领社会实践,重点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比较成人教育等领域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内成人教育学界和职业教育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主要工作成就

 1.发展迅速的社会培训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迅速。

 学院成立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部,完善了部门职责和规章制度,试行项目负责制,形成较完善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体制。2010年我校成为山西省委组织部指定的首批承担全省干部自主选学的高校;2014年获批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5年成为省国资委党建处继续教育基地;人社厅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基地。同时,发挥我校资源优势,集中打造了国学与传统文化、管理科学与领导艺术、依法治国与领导干部法律素养、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省情与发展等近10个特色精品培训课程模块及百余门精品课程。建立了百人培训师资专家库。近三年来,承担了来自省内外的各类培训百余期,累计培训学员达到5000余人,培训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速达到50%左右,在赢得广泛社会赞誉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2.稳定发展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注重提升质量为重心,积极改革传统成人学历教育模式。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函授站点办学行为,严格管理规程,简化办事流程,有力地提升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对标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调整本、专科招生比例,科学设置招生专业。面对招生报考人数逐年下滑的现状,制定积极的招生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免费开办面向成人考生的辅导班。通过多种努力,2017年招生人数较2016年增长28%,这是近些年来出现的首次招生回升。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推进现代网络教学技术的运用,启用了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传统学历教育管理模式,努力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效地提升了成人教育的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模式,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程度不断提高。

 3.规范安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山西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走过了近40个春秋,期间对论文答辩、实践课考核及自考评卷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全省自学考试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校专科和专升本自考层次开考专业均名列全省自考主考院校第1位。2016年以来,学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相继完善了12项规章制度和6项工作流程,规范自学考试工作;投入使用《山西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环节网报系统》,提升了工作效率;改革自考阅卷形式,杜绝干扰,保证了评卷工作独立、公正,提高了评卷工作的准确率。经过多方努力,近三年来在论文答辩、实践课考核、毕业生资格审查等工作中基本达到零失误,自考评卷工作风险基本可控。

 4、富有特色的职成教育学科建设

 围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夯实基础,凝炼方向,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更多创新性科学成果的产生。2013-2017年,学院共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出版著作14部。引进博士教师2人。五年来,共毕业学术型硕士50余人;毕业在职硕士100余人;毕业生中有3人考取博士,就业率100%。成人教育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点顺利通过2016年学科评估。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点接受了2018年学科评估,并在2018年6月的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院校工作调研中得到教育部第三专家组专家的肯定。

 学院研究中心教师坚持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太原市社区教育实验及课题研究、参与社区教育精品课程与教材开发;参与太原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及课题研究,参与制订《太原市学习型城市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参与学习型城区质量验收与评估工作;参与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策划,参与制订《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工作;参与太原市百名专家讲师团,义务为太原市城区、街道、社区的社区教育提供授课服务。

三、发展构想

 未来三年,继续落实好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任务,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加强自学考试管理,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推进我校继续教育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

 (一)基本稳定成人学历教育规模,把好质量底线

 1.规范站点管理

 重视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教学点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函授站、点部署,使其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加强对各站点的办学资质、财务运营、招生教学等的日常监管,与站点签订责任书约束规范站点管理;进一步规范站、点日常办学行为,加强教学和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评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激发站、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深化合作共赢;引导站、点向校外学习中心过渡,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水平一流的校外学习中心;加强对成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2.加大招生宣传

 多渠道、多手段加大招生宣传,稳定学历教育招生规模。积极发挥我校函授站、教学点的招生宣传职能,进一步扩大招生宣传的区域辐射范围。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维护学校声誉。科学把握招生宣传的时间节点,规范招生宣传流程,管控招生宣传过程。创新招生宣传渠道和手段,除传统渠道和手段外,重视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介开展宣传。加强学院官方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宣传功能,增强我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吸引力。

 3.完善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

 继续探索成人学历教育模式,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进一步推进现代网络教学技术的运用。继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促进各类学习资源的重新整合。加强网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继续转变传统学历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切实可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网络教学管理,规范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新型的网络教学检查、评教评学和考试制度,有效推进线上、线下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严控自学考试风险,创新发展管理模式

 强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职能,加强制度建设,简化工作流程,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顺势而为,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开考专业结构,深入挖掘有潜力的专业。积极探索有效的自学考试助学形式,充分共享我校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创新论文答辩、自考评卷和实践课考核模式,继续建设集网络报名、在线指导和远程答辩考核于一体的管理平台,积极促成自学考试网上评卷工作,提高自考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程度,确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1.做大做强各级各类干部培训

 统筹我校优势培训资源,着力支持干部培训等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培训项目的发展。加大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高层次培训项目。深入挖掘培训市场潜力,多渠道拓展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根据培训要求开发定制培训项目。以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为重要抓手,通过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形成长效合作模式,变一次性项目研发为滚动式项目研发,变短期随机合作为长效战略合作,形成培训品牌效应。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在保证市场活力的同时,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规范。

 2.拓展新的培训形式

 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地市间的教育培训合作,搭建与政府机构、学校、行业企业间的继续教育交流与服务平台,打造继续教育基地群。尝试与知名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引进比较成熟的社会培训项目或培训模式。积极探索长短期结合、全日制非全日制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模式。探索“面授、研讨、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在岗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3.探索新模式下的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积极研究新时期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任务特点,结合我校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历史基础、现实资源条件和项目规划方向,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申报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卓越校长专题研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紧缺专业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教师企业实践等项目。抓好项目需求调研,科学进行项目设置与培训方案制定,整合我校优质培训资源,完善支持平台和运行保障条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四)抓好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提升获取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的能力,大力提升职成教育学科研究水平,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坚持人才引进、培养和聘请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高效的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为依托,以创新课程教学为抓手,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努力提高硕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条件。

 (五)加强学院内部管理

 严格学院管理、严肃学院纪律。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工作有章可依,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实施办法》、《继续教育学院“三重一大”实施办法》、《继续教育学院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转。落实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继续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进一步规范外聘人员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管理。继续完善学院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院务公开为载体,全面优化提升学院常规工作。接受校本部、社会、学生和教职工的监督。

 (六)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合作办学

 探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合作办学形式,进一步扩大我校继续教育的知名度。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输出山西大学的智力支持,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尝试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继续教育机构合作,探索区域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办学路径。尝试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提升继续教育国际化办学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合作办学,开创我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新局面。


附表1: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机构设置

fecb40347f94486294a8fe18560f1023.png

附表2:山西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专业一览表

594679f50fe14b55aca264af44f3a5ce.jpg


附表3:山西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各专业一览表

67f8e95017d14a789a210aed7ddf3342.jpg








77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